wine knowledge
葡萄酒 真假難分?
- 迷思:葡萄酒年份越久品質越好
真相:大部分葡萄酒並不會在瓶中「優雅地陳年」,反而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失去新鮮活力。這些佳釀一般適合於推出後一至兩年內飲用。事實上只有大約1% 的葡萄酒適合長時間窖藏(五至十年),通常在酒質年輕時較不易入口,需要經過陳年以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 迷思:昂貴的葡萄酒質量較佳
真相:問題在於「較佳」的定義是什麼。葡萄酒的價格並不單單取決於品質,品牌形象、市場狀況、需求,甚至貨幣匯率波動也會影響定價。有時候,一些來自較冷門的地區和生產者的葡萄酒雖然較鮮為人知,卻出乎意料的物超所值。
- 迷思:瓶子越重酒質越好
真相:別單憑外表來判斷。部分釀酒師會以重身的酒瓶來盛載佳釀,藉此令高昂的售價顯得合理。毫無疑問,較重的瓶子表示酒莊在包裝上投放了大量資源,但這並不能保證瓶內葡萄酒的品質。較重的包裝意味著更高的運費,此成本最終自然會轉嫁到零售價格中。這類葡萄酒也許可以在享用精緻晚宴時慢慢欣賞,但若帶去燒烤或遊船之旅便不太合適了。
- 迷思:葡萄酒不適合配搭中菜
真相:事實並非如此,關鍵在於選配合適的葡萄酒。中菜與酸度高、酒精含量較低、香氣和味道較淡的葡萄酒極為相襯,例如是雷司令白葡萄酒或者黑皮諾紅酒。
- 迷思:高級葡萄酒都會使用軟木塞封口
真相:在大部分情況下這觀念都是正確的,因為軟木塞能容許少量氧氣通過,有助酒液在瓶中成熟(對紅酒非常重要),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市場上主要和首選的封口方式。然而,認為螺旋蓋不利於葡萄酒陳化卻是一大謬誤。事實上,現在許多高品質的葡萄酒均選用螺旋蓋封瓶。
- 迷思:只有紅酒才對心臟有益
真相:不論是啤酒、葡萄酒還是烈酒,所有酒類皆具有相同的健康益處。早年盛行的法國悖論(French Paradox)指出,儘管法國人經常進食高脂肪食物,但他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卻明顯偏低,後來有人聲稱可能是因為法國人大量飲用紅酒的緣故,紅酒自此被公認為健康飲品。其後有研究發現,有助對抗心臟病的物質是酒精而非紅酒所含的豐富抗氧化物,因酒精有助提升高密度脂蛋白(俗稱「好膽固醇」)的水平,防止斑塊在動脈積聚,減少凝血因子,從而降低心臟病發及中風的機率。因此,每天適量飲用一至兩杯酒精飲品,便可減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 迷思:紅酒的亞硫酸鹽含量較白葡萄酒高,較容易引起頭痛
真相:亞硫酸鹽(又名「二氧化硫」)是常用的食物防腐劑,並不會導致頭痛。相對白葡萄酒而言,紅酒含有較少額外添加的亞硫酸鹽,因為紅酒是連皮釀製,葡萄皮中的單寧本身就是天然防腐劑。至於不連皮釀造的白葡萄酒則幾乎不含單寧,而酒精(同樣具防腐功效)的含量亦往往偏低,因此需要添加較多亞硫酸鹽,以免受到氧化破壞。頭痛的原因有二:酒精刺激身體分泌過多組織胺,或者身體出現脫水。若要避免宿醉頭痛,切忌飲酒過量,並應於睡覺前補充水分。
- 迷思:芝士與葡萄酒一定是絕配
真相:此乃最大迷思之一。事實上,並非所有芝士都適合搭配葡萄酒享用。質感厚重、味道香濃的芝士會影響味覺的靈敏度,讓人無法享受高級葡萄酒濃郁平衡的口感。芝士和葡萄酒需經過精心搭配,才能帶出絕佳滋味,大家不妨考慮選配Brie等較香軟清淡的芝士。
- 迷思:有「酒淚」就是上等佳釀
真相:「酒淚」或「酒腿」是指搖晃酒杯後,酒液在杯壁上留下的痕跡。這只能代表葡萄酒的黏度,主要取決於酒精含量的高低。當酒精揮發的速度較水分高,表面張力較低,便會形成「酒腿」。酒精濃度愈高,酒腿便愈厚重。如酒體較飽滿,酒腿流動的速度亦較慢。
- 迷思:開瓶可以醒酒
真相:光是拔掉軟木塞,並不能醒酒。因為窄長的瓶頸會阻礙酒液與空氣的接觸, 將酒倒進酒杯或醒酒器中更為有效。倘若沒有醒酒器,可以先把少量酒液倒進杯中,蓋回瓶塞或瓶蓋後輕搖酒瓶,便可將酒液的味道和香氣徹底釋出。
(source: 葡萄酒及烈酒商Berry Bros. & Ru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