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狂野、極端、打破界限、無拘無束」這些形容詞,用在MB&F的鐘錶機器上都非常合適;那麼「傳統、古典、圓形」呢?巨大的中置擺輪,精緻 的手工打磨、完全獨立的雙時區顯示、獨特的垂直動力儲備顯示以及極度優雅的圓形錶殼,Legacy Machine N.1(LM1)是一枚向傳統製錶業中的創新者們致敬的錶款,它更是一枚三維設計的MB&F鐘錶機器。
當着手構思Legacy Machine N.1時,Maximilian Büsser曾幻想過:「如果我出生於1867年而非1967年,那將會有怎樣的改變?如在第一枚腕錶出現的20世紀初,我想我會創作3D腕錶,但如果真 的身處那個年代,沒有無敵鐵金鋼、星際大戰或噴射機等,它們便不會成為我的靈感來源,但幸好還有懷錶、艾菲爾鐵塔和儒勒·凡爾納。也許你會好奇,如果我製 作比較傳統的機械時計,它的外形會是怎樣的?它外觀會是典雅的圓形,配搭3D立體結構,總而言之,Legacy Machine N.1就是我的答案。
為了真實模仿出十九世紀的高品質懷錶,LM1採用了運行穩健的擒縱系統(2.5 Hz)、大尺寸擺輪以及傳統的雙圈寶璣式繞頭游絲,從游絲頭起就依序劃出兩道優美弧線;謎樣的擒縱結構完全展現於外,似乎與整枚機芯並無關聯。時、分顯示 分別設在兩邊的副錶盤上,並能作獨立調整(雙時區複雜功能多半不能調整分鐘),弧形錶盤的製作更參考了製錶業的黃金時期(1780年──1850年)的作 品。它看起來像一台經縮小程序的六分儀;上面還設有全球首見的垂直動力儲備顯示,不但能顯示剩餘動力,三維空間的架構設計還與支撐擺輪的橋板互相呼應。
透過LM1澄澈的弧型藍寶石水晶鏡面,可以看見鏡面下的微機械傑作,它讓人聯想到科幻小說《海底兩萬哩》裏的主人翁Nemo船長看著謎樣帝國──亞特蘭提斯的情景。
Legacy Machine N.1使我們瞭解MB&F如何以十九世紀頂級傳統製錶工藝創造出全現代化、三維空間架構設計的藝術臻品。
Legacy Machine N.1在2012年的日內瓦高級鐘錶大獎(Grand Prix d’Horlogerie de Genève)中榮獲「最受歡迎大獎」(由鐘錶愛好者投票選出)與「最佳男士腕錶獎」(由專業的評審委員會投票)。
Legacy Machine N.1設白金、玫瑰金與限量33枚的鉑金款式。
靈感·落實
Maximilian Büsser對十八及十九世紀的懷錶情有獨鍾,事實上,在那個時期,所有腕錶使用的複雜功能都是在開始構想之後,繼而用紙筆進行設計(不像今日使用高科技 的電腦輔助)。零件製作必須全部達到最高的精準度──即使以今日的標準測量亦同──然而所使用的工具卻是相對原始的(沒有電力可使用);這些零件經過精細 打磨、組裝以及調校,繼而成為精品,就算以今日的高科技來製作,也未必能勝過這些機械奇蹟。懷錶遠大於現代腕錶的體形,讓它能夠裝進設計非常獨特的機芯, 機板與橋板也能使用絕妙造型。
MB&F所有的作品都奠基於傳統製錶業中的精華,但Büsser希望能夠製作更能彰顯悠久製錶傳統的作品──假設他在一世 紀前的1867年,而非1967年出生,可能會構思發表的傑作。Legacy Machine N.1正是這項夢想的結晶,大尺寸而穩健的擺輪、弧型面盤,傳統的古典橋板設計以及絕佳的表面打磨,糅合了現代化及傳統優雅風格。
機芯
LM1這枚三維空間設計的機芯從頭到尾散發出極致才情,從Maximilian Büsser繪製的草稿開始,再由任職於Chronode公司(位於力洛克)的Jean-François Mojon與他所帶領的團隊,為MB&F開發完成;擺輪與游絲是所有機械式機芯的心臟,掌控機芯的精確度,Büsser向來着迷於大尺寸、擺動悠 然自得的擺輪──它們多半持每小時擺動18,000次的振動頻率,而非今日常見的28,800次,毫無疑問,這種大尺寸、於古董懷錶常見的擺輪,正是製作 Büsser夢中作品的理想素材,再加上一些額外的驚喜──他沒有把擺輪設置在一般腕錶會安排的位置,反而將它低調地藏在橋板側,並讓擺輪成為目光焦點。 它不但被移到機芯本體之外,甚至在面盤之外!
LM1的擺輪設計無比前衛,高達14mm的超大擺輪直徑,卻是傳統的代表。特別為MB&F開發的擺輪上,可以看到傳統補重琺碼,另外搭配了繞頭的雙層寶璣游絲,以及可移動的游絲頭。
LM1的另一項特殊功能,是能夠獨立調整兩個時區的時間。大多數雙時區機芯都只能單獨調整第二時區的時針,少部份可以調整到半小時的間距;但LM1讓錶主享有充分自主權,錶主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調整兩個時區的時間顯示。
全球首創的垂直式動力儲備顯示則由高科技超薄差動齒輪以及陶瓷軸承所製作,它不但體型超薄,而且更加堅固耐磨損。
面盤與指示
兩組面盤的時間精準度則由同一組震盪系統(擺輪與擒縱結構)負責,因此完成時間調校之後,兩組時間會完全同步,兩組小時與分鐘都可以透過各自獨立的錶冠調校。
除了立體配置浮在面盤上的擺輪之外,它兩側的白面盤上,可以看到明亮的藍色指針同樣飄浮着。微弧的面盤上,塗上透明的清漆,光芒閃 爍,這是以名為「烤漆(laque tendue)」的工藝所創造出的特殊效果,在塗上數層漆之後再加溫,讓漆面能夠均勻平滑地覆蓋在面盤上。
為了保持面盤與其羅馬數字刻度的美感,面盤沒有採用傳統的螺絲固定方式,而是使用一圈精密的金環,以複雜的方式固定面盤;讓面盤的古典美感不會受絲毫影響。
精細錶面處理與歷史資產
知名製錶大師Kari Voutilainen負責讓每一枚LM1精準運行,而且令其保持正統且精確的瑞士製錶風格。對這枚採用突破傳統的懸掛式擺輪設計的腕錶來說,更是困難。
機芯面盤側的機板表面上刻有太陽光芒四射的飾紋,在特定角度展於人前,不會奪去白色面盤、懸浮擺輪或是垂直動力儲備顯示的風采。經 由透明的底蓋,可以欣賞橋板及機芯迷人的精緻打磨工藝,展現了Kari Voutilainen傑出的工藝。橋板形狀亦保持了傳統鐘錶機芯的優雅曲線,橋板之間、以及機芯與錶殼之間,都保持了得體而寬敞的間隔。
機芯背面可以看到大尺寸紅寶石軸承透過沈頭處理、且經拋光打磨的金質套筒固定,使它們成為橋板上視覺的焦點,與日內瓦波紋互相輝映,也讓人想起高品質的古董懷錶機芯。紅寶石軸承具備減少磨擦、延長零件壽命的功效,大尺寸的軸承更可以容納更大型的齒車軸以及更多的潤滑油。
技術細節
引擎
由Chronode開發、Jean-François Mojon及Kari Voutilainen創作的三維空間的立體鐘錶引擎
手動上鏈、單發條盒
儲能:45小時
擺輪:直徑14mm、雙輻式擺輪,附四顆傳統平衡琺碼,配置於面盤及機芯上側
游絲:傳統寶璣式曲線游絲、可移動式游絲頭
透過陶瓷滾珠軸承,將小時與分鐘資訊傳送至鐳射切割的指針
振動頻率:18,000bph/2.5Hz
零件數目:279
寶石數目:23 顆
寶石套筒:黃金套筒,上部沈頭處理並拋光
機芯打磨:十九世紀風格細緻手工表面處理,內凹導角展現頂級工藝、導角皆拋光、日內瓦波紋、手工雕刻
功能/指示
小時及分鐘顯示,雙面盤完全獨立顯示的第二時區,獨特垂直動力儲備顯示
左側錶冠位設八時位置,用於設定左側面盤時間;右側錶冠位設四點位置,同以設計右側面盤時間及上鏈
錶殼
18K玫瑰金、18K白金,以及限量33枚的950鉑金材質
尺寸:44mm x 16mm 寬 x 高
錶殼零件數目:65枚
藍寶石水晶鏡面
雙面防眩處理的正面高拱形藍寶石水晶鏡面及藍寶石水晶透明底蓋
錶帶與錶扣
手工縫製黑色或棕色鱷魚皮錶帶,搭配與錶殼同色的金質或柏金錶扣
MB&F/概念實驗室的創始
在Maximilian Büsser的15年高級腕錶品牌管理生涯中,最讓他感到快樂的,就是與極具天份的獨立製錶師合作。於是,他腦中浮現了打造一座個人烏托邦的想法:創立公 司,與他尊敬、共事愉快且才華洋溢的專家合作,致力於設計並製作一系列打破傳統概念的腕錶。而流在Büsser體內的企業家血液,也讓這個想法實現了。
MB&F不是個腕錶品牌而已,更是一間藝術及微工程概念實驗室,一眾獨立鐘錶專家每年都會聚首,共同設計並製作極具創意的「鐘錶機器」。尊重傳統又不受其限制,讓MB&F得以成為融合傳統、高水準製錶與尖端科技的催化劑,並創造前衛的3D立體雕刻品。
2007年,MB&F推出第一枚腕錶Horological Machine No1(HM1),透過其複雜多層次、3D立體架構腕錶的概念與錶壇首次採用的完美機芯傳動結構,奠定了品牌在特殊機械的一席之地,更傳達了原創理念── 用機械來敘述時間,而不是用機械來告知時間。2011年,MB&F發表了Legacy Machine系列,這是一個受到傳統製錶技術所啟發的全新系列,藉由優異的鐘錶技術來重新詮釋複雜機械,以所創造出極富當代風格的機械工藝向19世紀的 超凡製錶技藝致敬。從此以後,MB&F開始輪流交替發表更多創新的Horological Machine系列與源自傳統的Legacy Machine系列。